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 页 概 况 机构设置 研究队伍 研究中心 国际交流 院地合作 研究生培养 创新文化 相关研究所
 

 
现在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发现蚊虫不是人类和动物病原病毒的储存宿主
发表日期: 2023-05-15 来源:
打印本页 字号: 关闭

  蚊虫能够传播寨卡、登革、脑炎、基孔肯雅、黄热等多种病毒疾病,被认为是对人类最危险的动物。据统计,每年全球因蚊传疾病导致70万人的死亡,对人类公共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研究特定地区的蚊虫病毒组对于监控新发病原病毒、流行病预警和传染性疾病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最近,中国科学家团队连续三年在海南岛13个地点开展蚊虫病毒组取样调查和基因组学分析。他们发现,在15个蚊种中(包括伊蚊、按蚊和库蚊等)共检测到57种已知RNA病毒和39种新型RNA病毒。然而,这样大规模的调查并未检测到任何已知人类和高等动物致病性病毒。因此,与疟原虫不同的是,蚊虫并不是人类重要致病性病毒的长期贮存宿主。这个研究结果说明,在没有病人或带病动物存在的情况下,蚊子传播疾病的风险是很低的。只有当病人或带病动物存在时, 蚊虫才能通过叮咬获得病毒,然后再通过后续吸血进行病毒的传播。因此,对蚊传疾病的检测和控制的重心应该放在对患者和带病动物身上,这才是病原的源头。日常对蚊虫的消杀对疾病的初始流行作用非常有限。因此,这项研究对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海南岛,不同蚊种的病毒组成明显不同,相同蚊种的病毒组成在不同地点和不同年份能够稳定维持。出乎意料的是,当选择代表性蚊种,进行跨大陆地理空间病毒组比较分析发现,相同蚊种病毒组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同蚊种病毒组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大的地理尺度上这种特异性和稳定性并不存在。 研究者推测,在较小地理区域内由于蚊种间的竞争和食物来源的限制,病毒组相对稳定。在较大地理区域,由于食物来源和环境因素差异很大,同种蚊虫病毒组的变异受到多个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影响,表现出变化明显,种特异性病毒组并不突出。 

  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自然届中,雌蚊主要吸食动物血液,而雄蚊和雌蚊都能取食植物汁液和花蜜。蚊虫除了携带通过叮咬获得的动物宿主的病毒外,它们还携带大量无法在蚊虫体内复制的植物来源病毒。由于蚊子摄食率的增加能够提高其获取和传播病毒的概率,因此食物来源的偏好是影响蚊虫病毒组成的关键因素。该研究首次将病毒组测序研究方法应用于蚊虫对动物及植物取食的溯源研究,推测RNA病毒在蚊种及其环境食物中的传播路径。 

  总体而言,该研究揭示了的地理环境因素和蚊种取食偏好共同塑造了蚊虫病毒组动态变化。该研究成果以“Association of virome dynamics with mosquito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为题于202358日在Microbiome杂志(20215年影响因子19.81)上在线发表。该项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海南医科大学合作完成的。 

  论文链接: 

  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23-01556-4


1:海南岛连续三年蚊虫病毒组监测


2:不同大陆蚊虫病毒组比较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874346 传真:(+86)10-8450412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50061